執行日期:107年2月1日至108年1月31日

國立臺東大學
- 善用地方知識:以臺東的多元文化為出發點,反思、批判主流社會對多元 文化的消費。
- 協力在地行動:以社會科學、藝術、文學等學術專業作為與在地合作的礎 石,東大持續與地方以「互為主體」的方式,深化彼此互惠互助共好的實 踐形制。
- 開展另類現代性中心場域:第一、第二年計畫執行經驗累積之成果,與在 地共同形塑以「地方」特質出發,發展出有別於「主流現代性」的「另類 現代中心」場域。
國立政治大學
轉注藝遊以文學院的課程為核心,關注高等教育人文學科的教學突破與發展。在策略上,由敘事能力的角度切入,提出「人文實作」跨媒材轉譯為主題,希望透過跨領域的知識鏈接、應用實作的形式轉譯、 模擬場域的對話交流,在人文學知識內部鑿出反映時代動態的切面,醒豁菁英學者走出學術象牙塔的經世 意識,理解年輕學子步入社會大環境的致用焦慮,藉由「人文實作」投射人文學門在當代產業結構的需求位置,正面回應時下「人文無用」的批判氛圍,最終目標乃是希望在正規的高等教研體制中永續營造「人文致用」的良善育才機制。
國立陽明大學
本計畫從第一期「認知發展與增齡:科學、哲學、生物倫理之整合與應用」與第二期「高齡認知增強:人文與社會科學公民素養之應用」執行至今,在各面向皆有成長與突破,包括高齡心智議題核心重點的掌握、各領域教師的整合、課程內容的創新與執行效果、與在地社區的連結及合作、場域的建置與規劃等。
國立臺灣大學
本計畫以「食養農創」為內涵目標、以「應用實作」為執行目標,推動教師合作開設跨學門 共授課程,要求課程必須進入社會的實作場域,以引領學生提升理解力、重整力及新創力,從 而回覆大學的社會責任、建立社群的共生關係。我們寄盼這個課程計畫能改變臺大的課程文 化,回應社會對工業成長主義的省思、對人土永續關係的期望。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跨域課程: 依據總計畫的精神,延續第二年的課程內容,促進學生對於東 協廣場場域的認識。將會依據第二年計畫的實驗結果,以教師學生皆能負擔的條 件下,調整課程內容,加強彼此的橫向縱向連結。
- 教師社群: 第二年已建置 FB 社團、定期或不定期聚會。第三年將會持續推 動,更緊密連結教師社群,並建置校內跨學院的畢拉密跨域教學研究中心。
- 場域經營: 除了繼續第一年以場域作為真實對話式教學的反思與實踐方案 的基地之外,以過去一年師生深探場域過程中所彙整的資訊以及踏查過程「聆聽」 而得知的「場域相關人」(如,商家、移民工、市政府)的真實需求之外,將發展 課程與方案,協助提供解決場域相關人的問題(例如,發展APP點餐,解決週 間商家生意冷清狀況)的方案。
- 行政體制: 學分數鬆綁方案、大學必修課降低、推動核銷程序簡化。
- 資源連結: 持續透過對大學之外的人士開放課程,持續連結在地團體以及政 府部門,讓資源整合最大化。
- 國際比較視野:人口劇烈移動是全球化的現象,因此,東協廣場不會是一個 特殊地景。鄰近的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是東南亞及南亞移工輸入國,有類 似東協廣場的族裔飛地形成,值得比較,增進教師與學生在此議題上的國際比較 視野。
東海大學
以東海大學「實作模擬場域」及東海生活圈作為學習場域,透過飲食於 生活習慣、社會關係所踏查的跨領域新知識,嫁接東海好農,社區好食 共生的美好關係,啟動本「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計畫。 「跨域共創」策略以農場為圓心,推廣社區農食育教育及協力地方綠色 農業,整合八大學院教學能量(參閱附錄一,頁 38),彈性化課程模組, 改變既有的學校制度,促進城市綠洲與城市農業好食生機,肩負起高等 教育的社會責任;社區大學及農試所等機構結盟與互聯,大學結合社 區,大學融入社區、社區應用大學,以及社區倚重大學的合作協力方 式,成為翻轉高等教育的新興基地。同時配合本校中區環境教育中心設 置,擴散與提升社會價值與永續發展力。
國立成功大學
本計畫除培育未來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希冀傳播人文價值,提供產業創意與 關懷社會責任。期待能再塑文學院與社科學院專業能力,透過文學基礎課程、通 識課程、跨院系進階課程,培養三個重要的能力與延伸應用:1.想像力:創意的 寫作能力 2.深度文本詮釋能力與講述力 3.分析性、抽象的思考能力。並且結合 以城市為主題開展的四大主軸:1.「人文理論與創作實踐」、2.「人文藝術與科 技運用」、3.「人文地景與城市發展」、4.「人文精神與在地企業」,建立培育未 來人才的具體樣貌。
國立中山大學
我們將第三年計畫的關鍵字訂為「交織」。「社區文化」、「高齡照顧」與 「永續發展」一直是本計畫發展的三大主軸,過去由於三個主軸的啟動時間不 同,發展的速度也各有差異,因此三軸線容易呈現沒有交集的情形。但是就應 然面來說,一個社區行的實踐計畫必須同時處理社區面臨的多重問題,而欲以 「在地傳承、跨界創新」為策略,達成「邊緣社區認同再造」的目標,也必須 從多方面同時著手,才能有綜效生成。就實然面來說,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雖 然三大軸線的發展進程仍有不同,但是相同的是,皆已形成教師社群、皆已完 備三個層級的課程,也皆已連結了不同的外部資源。因此可以說現階段的計畫 已具備足夠的基礎讓三大主軸彼此交織,期望能藉此產生出更大的能量,也形 成更廣與更深的跨域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