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東南亞為方法,認識問題、翻轉社區經濟、
消弭族群隔離、學生培力與創造教學新典範!
以東南亞為方法,認識問題、翻轉社區經濟、
消弭族群隔離、學生培力與創造教學新典範!
從破敗到重振:東協廣場空間與環境改造基進跨域:以「東南亞(邊緣)」為方法本計畫名稱「搖滾畢拉密:社區翻轉、文化翻滾,以『東南亞』為方法」,具有多重理論與實踐意涵。
畢拉密,即英文金字塔Pyramid 的中文譯音,是東南亞移民/工稱呼臺中第一廣場的用語。以此作為本計畫主名稱,目的即在呈現計畫以「東南亞」視域為核心,翻轉主流文化價值與社區人群關係之指標。
「搖滾」(Rock-n-Roll)一詞具國際性共享的多重意涵──跨族共創的「非菁英」音樂形式,促動異族間感情與生命經驗的分享,在交叉文化感染下,促進跨種族的相互理解,同時也作為反主流、反中央核心霸權宰制的基進典範。
「搖滾畢拉密」一方面描述了本計劃企圖讓臺灣人與東南亞移民/工跨越族群和文化界線,匯流在目前缺乏跨族群互動的第一廣場(畢拉密);另一方面,帶入當代搖滾二字所具有的批判與歡樂雙重意象,企圖抹去、改寫、翻轉第一廣場現有的悲苦、恐怖、破敗、污穢、危險等意象。互為主體與文化空間再認同我們希望將東協廣場由「絕望與破敗的空間/地方」,轉變為地理學者David Harvey 的「希望空間/地方(Spaces of Hope)」。
在本計畫中,「東南亞」或許不會一躍成為菁英、優勢、核心的符號,然而,透過以「邊緣」做為基進對話的空間,跨學院、跨學科的課程設計,將能滾動既有的人群關係與社會價值,讓各文化主體與社會階層皆能因為接觸邊緣、身處邊緣以及經驗邊緣,從「自覺」進而「反省」、再產生「對話」,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涵化出具全球在地性的當代生活價值。
學校能量:以二十年之力深耕東南亞教研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為我國目前獨一兼具東南亞教學及研究的學術機構。承襲「暨南」之名,本校建校之初便負有海外僑生聯合招生任務,除了生源主要以東南亞地區為主,同時亦積極與東南亞地區建立產、學網絡,鼓勵學生赴東南亞地區移地學習,因此「迎往」東南亞為「暨南」大學戮力於東南亞區域教學研究之最佳詮釋。
跨域聚焦東南亞
本次計畫參與系所及規劃之課程跨越本校人文社會學院、教育學院以及管理學院三所學院。目的在透過人文學科為主的問題意識,凝聚不同學術領域的對話;而透過教育學院與管理學院的應用與實踐,擴充主體實踐的場域,落實學習與智識建構方法的升級,發揮跨領域整合之最佳效益。
質言之,本計劃之提出,建基在暨大二十年深厚的東南亞教研經驗與能量積累,並非空中樓閣;以此根基與能量為基礎,藉由推動多元文化交叉滾動之三層級課程設計,期待翻轉出具價值反思性、革命性、與時代性的跨域課群。
統籌計畫及校內配合款,協調校內各級單位院系之教學行政合作。
計畫執行管理、團隊計畫執行與協調、東南亞領域課程規劃,協助畢拉密文化館建置。
東南亞領域課程規劃,帶領學生建造東南亞文化廚房。
開授課程,培養學生跨領域、文化方案設計與實作能力。
協調校外業師與團隊協作,東南亞領域課程規劃,培養學生採訪寫作能力。
東南亞領域課程規劃,培養學生田野實作能力。
開授課程,培養學生跨文化學習之能力。
開授課程,培養學生跨文化、跨域之方案設計與實作能力。
開授課程,培養學生跨文化、跨域之方案設計與實作能力。
協調校外業師與團隊協作,東南亞領域課程規劃,協助畢拉密文化館建置。
開授課程,培養學生跨領域、文化諮商與實作能力
東南亞領域課程規劃,培養學生田野實作與文化觀察之能力,協助畢拉密文化館建置。
東南亞領域課程規劃,培養學生獲得社會學知識進行場域觀察。
當臺灣逐漸因為移民/工日多而邁入多元社會的時候,我們對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解,仍停留在「尊重差異」這種簡單的教條式口號。事實上,多元文化主義要求主流社會自我反省以尊重差異的同時,目的是希望能更為平和地建造出「多元一體」的社會。
本計畫的實踐課程,最終目的為以課程為媒介,將師生與在地團體、商家、行政單位連結在一起,打造以第一廣場及其周邊為核心、多主題、多路線的文化導覽小旅行,並於計畫據點內建置畢拉密文化館。
修課學員除將透過相關工作坊的訓練與導覽實務,成為多方當事人(社會與文化主體)間相互理解的橋梁,也將和臺中市的中小學、移民/工團體合作,讓其有機會走出各自的象牙塔,共同以多方當事人的身分參與工作坊,翻滾出不同的文化意識,翻轉各自和彼此的認同。
以「多元文化主義」為知識基調,透過東南亞地理、社會、文化、宗教、臺灣的東南亞移民圖像等「基礎認識論」課程,架構起理解「東南亞」此一既是「他者」(the Others)、亦為我群 (Us)的認識論,邀請在地社群與組織加入課程工作坊和實作訓練,讓第一廣場所承載的文化、社會、歷史、記憶、認同與經驗,能被充分發掘、表述與傾聽,透過場域的建置與工作坊推行,打造一不同群體協作、交流的空間,藉此達到將東協廣場由「絕望與破敗的空間/地方」,轉變為地理學者 David Harvey 的「希望空間/地方(Spaces of Hope)」的目標。
1 各層級特色課程介紹
2.學生預期作品成果
該空間位於東協廣場三樓,原為一閒置商場攤位空間,本計畫預定建置為一以飲食文化為主題的廚房空間,初期預計帶領學生一同進入場域中,與在地團體一同發想、建造廚房,並於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東南亞飲食文化思維規劃空間,於過程中建立與在地場域的連結性,進而發展為蘊含當地特殊東南亞風貌的文化廚房場域。
東南亞飲食與文化 | 1052 | 一 |
食誌:食物的故事與地圖 | 1061 | 三 |
東南亞文化劇場、藝術行動與展覽策劃工作坊 | 1061 | 三 |
東南亞與在地文化導覽實務工作坊 | 1061 | 三 |
東南亞在台灣:視覺與影像製作 | 1061 | 三 |
共創《互鄉誌》移/民工與在地人的友善故事與傳播賦權 | 1061 | 三 |
此場域原為東協廣場駐衛警辦公室,隨後隨著駐衛警駐點遷移而閒置荒廢,在台中市政府的協助下,提供本計畫作為執行計畫之主要場域據點,以此據點為中心,將師生與合作團隊帶入東協廣場中,結合在地團體與商家,建造畢拉密文化館。
無
東南亞影像民族誌 | 1052 | 一 |
東南亞家庭照護者與老人生命敘說:方案設計 | 1052 | 二 |
文化資產與空間認識:東協廣場及其周邊 | 1061 | 一 |
藝術與社會設計:東南亞文化館 | 1061 | 二 |
東南亞與在地文化導覽實務工作坊 | 1061 | 三 |
東南亞跨國家庭親子互動:社會實踐 | 1061 | 三 |
東南亞家庭照護者與老人生命敘說:方案實作 | 1061 | 三 |
攜手中小學:東南亞識讀文化主題營 | 1061 | 三 |
東南亞文化劇場、藝術行動與展覽策劃工作坊 | 1061 | 三 |
東南亞在台灣:視覺與影像製作 | 1061 | 三 |
共創《互鄉誌》移/民工與在地人的友善故事與傳播賦權 | 1061 | 三 |
本計畫的成形的初始,以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校內諸多課程、與他系建立合作關係的經驗為基礎。
計畫的基礎,雖有豐富的校內合作經驗,以及校內相關課程資源協助,但本計畫以人文社會跨領域的學習與實踐為核心,建立並發展穩定的校外協作資源群,更是甚為必要。
因此,除了本地的非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我們更希望觸及有興趣加入創投團隊或社會企業,甚至是公私立的研教組織、博物館、圖書館,或是地方與中央公立單位等,透過募資、協作、簽訂合作備忘錄,或是接受實習的方式,與協作團隊從第一層級開始合作,相互溝通與理解,並同步發展對東南亞的關注與認識,並在第三層級的「實踐」領域,能獲得相互的支援與回饋。無論是課程實習,或是協作創研,透過課程的進行而能夠結合社會資源與學術人才,透過實習的培育而使得從產業到人才都能對於東南亞有更為全面的理解,也讓東南亞議題不斷在臺灣社會中獲得更多即時且多元的對話反饋,進一步能激發各種實踐的社會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