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食物」作為與東臺灣文化交流對話的起點,
進而發展出具有在地性和原創性的「跨域共創」實驗
藉由「食物」作為與東臺灣文化交流對話的起點,
進而發展出具有在地性和原創性的「跨域共創」實驗
※建議使用PC閱讀
計畫統籌。
計畫整合。
計畫推動。
公共領域。
文化領域。
文學領域。
藝術領域。
藝術領域。
開設之「覺察(Awareness)」層級課程/工作營案例
#飲食人類學
授課教師:張育銓/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專任副教授
跨域共授方式:A.農田尋找食材:由識路同學引導、由小農分享。
B. 咖空間實作飲食製作:由修課學生、助理、老師共同實作。
C. 咖空間分享食物:由修課學生傳達給其他學生。
D. 戶外教學在地野菜文化與實作:由部落族人與學生互動學習。
E. 含實作的講座推動宿舍餐飲製作:由外聘老師與修課學生相互學習,修課學生再帶回宿舍引導其他同學。
開設之「提案(Proposal)」層級課程/工作營案例
#田野方法
授課教師:葉淑綾/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專任副教授
跨域共授方式:修課同學進入田野向農場經營者、慢市集商家、部落人士等進行訪談與實作學習
場域連結:以台東地區的多元文化為軸,鼓勵同學運用田野方法收集和記錄在地的故事。同學的分組研究議題針對拉勞蘭等部落的青年會,
台東大學鄰近的農業組織,或相關的慈善團體進行設計和研究發展對象。
開設之「專案(Project)」層級課程/工作營案例
#空間的勞動美學
授課教師:蔡政良/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張溥騰/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卓淑敏/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跨域共授方式:本課程以公事系與美產系共三位教師合開,結合臺東地區關於土地、勞動與原住民文化的社會師資,以對話和實作的方式進行。期末則以分組方式將所學進行策展、以及公開邀約校外人士到校參加以「工作假期」方式的實地驗收。
場域連結:本課程以土地和海洋的環境與空間概論切入,配合紀錄片、電影(如:《太陽的孩子》)海稻米復耕過程,談糧食、土地與消逝中的傳統文化,並且透過邀請在地小農以咖啡生產體系經驗,談糧食與經濟作物。透過辦理各式工作坊(造屋、灶窯製作、木製器皿與桌椅),以及原住民族傳統植物運用(辨認植物與實用、製作日常用具)等實作課程,探討反資本化的佔屋運動到協力造屋運動、植物與土地之關係。再由邀請卑南族建和部落(臺東大學現地為該部落之傳統領域;採集與山林狩獵知識)、阿美族都蘭部落(傳統石頭火鍋烹飪型態、海洋漁獵知識)、斐濟文化交流之經驗(lovo烹飪方式)等社群連結,利用體驗行程使學生深入了解在地文化並探討採集與狩獵的勞動空間心理學、共食與共享的社會行為。
A.實作模擬場域規劃:
1.校內空間:
本計劃於校內打造之’avuwan灶、咖兩空間之教學場域,預計於計畫結束後作為臺東地區社會企業與公平貿易之理念推展與資源共享平臺。透過奠基於本計劃執行期間取得之對外社群資源連結,進一步由後續營運團隊接手咖空間(原計畫專業技術人員為優先,抑或對外積極尋求承接單位)延續社會企業與公平貿易的理念並予以落實。此外,灶空間則由人文學院依據實際課程需求,持續作為戶外教學與實作跨域空間。秉持計畫執行期間所連結的各項社群與部落、社企單位,進一步加強產官學民界互動關係,讓灶咖計畫得以永續發展,相關理念亦能繼續影響並改變現有限制之體制。
2.校外空間:
(1)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
(2)卑南族下賓朗部落
(3)春一枝冰棒─鹿野76誠信商店
(4)排灣族卡拉魯然部落
(5)自然主義農園
(6)馬斯林恩工作室
B.校內實作場域介紹如下:
C.校內實作場域介紹如下:
104-1課程
104-1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