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域課程在城鄉場域創造人文養分,從教育設計的角度,
展開一場孵育領域無邊、城鄉無界之食養新世代的革命!
以跨域課程在城鄉場域創造人文養分,從教育設計的角度,
展開一場孵育領域無邊、城鄉無界之食養新世代的革命!
本計畫以「食養農創」為內涵目標、以「應用實作」為執行目標,推動教師合作開設跨學門共授課程,要求課程必須進入社會的實作場域,以引領學生提升理解力、重整力及新創力,從而回復大學的社會責任、建立社群的共生關係。我們寄盼這個課程計畫能改變臺大的課程文化,回應社會對工業成長主義的省思、對人土永續關係的期望。
延續上一期計畫,「食養城市・人文農創2.0」不僅維持既有成果,更善用第一期成形的系統與網絡平台,進一步梳理過去經驗的產出,並將之反饋到課程設計上,以實作導向協助師生將課程產出成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成果」(Social product),諸如在課程影像紀錄由於氣候變遷議題實作的起頭,我們決定拍攝一部三年的教育改革紀錄片,留下食養農創在這三年實驗性計畫對臺灣大學師生的衝擊,同時紀錄場域在這些年來的變化。
或者,在計畫進行途中吸收各新創團體與社會企業實業家的經驗,並開設專門課程鼓勵修課學生以實踐為主軸,思索自己感興趣的社會議題並研擬創業及解決方案,讓校園內部積累的人文力量得以擴散至校外,使教育得在應用與實作之間形成默契。換言之,第二期的「食養城市・人文農創2.0」主打的便是擁有「社會影響力的成果」(Social product),並透過師生與社區之間的共同努力將本計畫打造為臺灣大學甚至人文社會學科的新品牌。而且必定還能激發更加火花,朝向人社教育革命的路徑邁進。
「食養城市﹒人文農創」計畫能在第一期隨即打下穩固基礎,歸功於本校多元、且深具活力的校園風氣。綜觀,國立臺灣大學目前設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約54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
本校人文社會學科(含文學院與社會科學院)約專任教師400同仁的努力下,每學期開設約1400門課程,教授大學部學生約4000人,開課內容豐富多元也孕育臺灣大學這塊「人文土壤」。為因應跨領域與實作的教育潮流,本校於近年來便已開始推動教學彈性化,如鼓勵跨領域整合課程、寒暑假課程學分、增加實務專技師資。
然而,僅由單一個人或系所推動,必定無法達成良好成效,並且對於個人或系所負擔過大,因此本校於2014年夏天開始,便以前學術副校長陳良基為首籌組工作團隊,組成教師社群,由學校出面組成跨院系的教學團隊,期望透過全面改造課程,將學生跨系學習、介入社會的熱情,轉化為長期、務實的問題解決能力。
我們一直在持續地反省與調整,期望真的能夠讓人文社會的教學文化有所變化。第二年度也將延續第一年度的熱情,持續推動學生、教師與場域的跨域共創實踐。
統籌計劃及校內配合款、調整課程教學制度、確立校級獎勵制度、協調校內各級單位中心之教學行政合作。
配合計劃行政協調、請益國內外教學發展中心、統籌協調全體課群教師、發展文化型能力課群、協助培訓教師農耕能力
人文領域課程之規劃及教學協調、協助培訓教師跨域食農實作能力
社會領域課程之規劃及教學協調、協助培訓教師跨域社區參與實作能力
統籌校外四孵化場域之社區互動與教學課群的課程發展
培訓師生音像實作能力、協助教師社群工作坊多媒體能力
培訓師生音像實作能力、協助教師社群工作坊多媒體能力
計畫課程整合與場域經營、籌劃教師交流活動促進跨域學習、課務安排。
計劃行政專責,負責籌劃學生工作坊以及課程、場域報導進度管理、經費報支
三層三養的課程架構規劃
本計畫遵循的內涵目標「食養農創」,校內早有許多專業不同、興趣相近的校內學者共同關注。這個徵件計畫,讓我們以「應用能力至實作場域」的執行目標,將潛伏的學術脈絡匯流起來。
依照「實作導向」的執行目標、「食養農創」的內涵目標,可將跨域共創課程劃分為「三層/三養」二大軸線來表達。縱軸(執行面)包括:知識層級、應用層級、實作層級。橫軸(內涵面)包括:經濟之養、社會之養、文化之養。
此外,寒暑假及學期間,也將有彈性的業師工作坊,以補充學生期間額外需要的實作知識,以供學生發展有機的修課途徑,課程架構如下圖:
策略意義:「人社+X」
課群架構既堅守「人文社會精神」在運作,但並不限於「人文社會系所」,反而是將人社系所帶領去探察理工系所的思維、並進入真實世界的場域,打開被動的人社學生之視角,升級為主動的人社學生。
L1 食物、農業與社會
從「食物、農業與社會」的角度,我們把焦點放在「農食系統」(agri-food system)的討論,試圖理解從產地到餐桌(以及餐桌回到產地)過程中有關永續性、社會正義等等的議題。更具體的說,我們著重對農作食物系統的社會脈絡研究,並強調食物與農業系統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間的探究。我們也要反思農作食物系統反映出的社會性,因此課程主軸也在於呈現食物與農業系統本身和生產者生計、社區重組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另外,本課程也會在不同學科之間找尋相關對話,主要包括人類學、地理學與社會學對農作食物系統的最前沿研究。
結合坪林場域,在這些實作案例中,從問題導向出發,重新思索到底是誰在生產我們吃的東西,他們的農田農園長什麼樣子?手中那杯有機生產的茶是否真的改善當地小農的生計?為什麼農民時常是社會上被剝削的群體,社會正義面對什麼挑戰?在當前主流社會與環境論述背後的食物生產消費,究竟誰是獲益者?誰又是權益受損者?更重要的,從實作中我們該如何思考並解決上述的問題?
在創新部分,本課程除了由社會系、地理系教師進行跨域共授,從不同角度切入議題外,也嘗試引入拍攝影片作為課程素材,學生對於跨領域知識與紀錄田野能力能有良好的提升。
L2 照護、住居與社區
此課企圖透過「照護」(caring)來重新思考社區的樣貌、人與人的關係,整合「依存地景(carescapes)」與「社區照護(community-based care)」相關學理討論,應用都市設計及社區組織的方法,帶領學生從實際的社區中找尋各種實踐的可能性。課程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依序是照護的社會建構、住居安排與照護政策(以老人為例)、社區中依存關係的重建,學習方式兼顧學理傳授、案例研討與實務操作。
學生在完成此課程後應能夠具備:
本課程學生將參訪台北市南萬華的加蚋仔社區及中正區的紹興社區等場域,前者混雜老台北人世居的街巷和都市更新建案,後者為早期城鄉及政治移民聚居的違建聚落,老人等需要照顧的人口集中,各有住居和社區發展的議題。
課程將由市場、街巷、老宅、新樓等空間中觀察照護的安排現況,從店家、居民、社區團體、地方政府機構等人士口中了解人們對照護的想像與實踐,透過學生分組異質成員不同觀點的激盪,運用課堂內外所學,設定一個照護需求,構思出符合在地觀點、社會正義與照護倫理的照護方案或選項,此提案將由業師、社區人士、本課師生提出回饋。
L3 氣候變遷議題實作(一)、(二)
以氣候變遷為核心,進行社區環境的調適規劃設計,關照人居環境中生態因素的影響與因應之道。透過課程流程,從使用者訪談與觀察開始,撰寫空間劇本進行空間設計討論,形成空間模式,最終提出改善設計方案。從可操作、可感知的尺度出發,逐漸改變規劃的尺度與相關議題,冀望對坪林生態區域規劃的核心議題界定與因應方案有所創新與突破。參與同學設想如何透過生態環境規劃與創新設計來設法降低坪林各尺度區域的溫度表現。例如改善茶鄉人造環境的建築、半戶外區域、合理的茶園與聚落分佈與配置…等等。先前學期課程所收集的各種溫度與濕度資料也可持續帶進規劃與設計過程之中,成為重要的共同基礎資料。
在師資團隊方面本課程由大氣、地理、園藝、科學教育、建築與城鄉等八位老師共時授課,師資的組成就已具備了跨領域的基本條件。
實作項目以氣候變遷議題連結坪林在地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倫理等,分享如何縮短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差距,達到跨科際教育之目的。以坪林為跨領域實驗室,定點長期與地方社區互動配合,多次調查累積各種學科資料與成果,作為學生實際應用跨領域知識與創新的基地。
校內集中場域
校內集中場域具就近、易用、集中的優點,可供一般教學的參與討論、 原型開發、基本實作之用。
校內場域的共同工作空間,適合促進教學、實務專案混合交互成長的工作模式,讓不同的任務的人可以在同一空間內與其他人互相見面了解彼此的工作,促進教學實作成長。三個不同層級的課程,分別有不同空間需求類型:
校外延伸孵化場域
具有真實、深刻、延伸的優點,可供作特定課程引入社會實境的起點,醞釀更寬闊的實踐可能性,我們稱之「孵化場域」。目前共有茶鄉坪林、舊社區南萬華、非正式住居紹興社區、都市原民部落溪洲部落,以及嘗試新開闢之大橋頭場域與桃園大溪場域。這些場域分別有各自的真實議題,諸如產業活化、文化保存、文化振興、高齡長照、社區再生、氣候變遷影響等,搭配飲食、產業與文化等核心,成為本計畫「人文的農」重要實踐場域。
校外延伸孵化場域,可提供教師講解L1知識課程內容的實案示範、作為L2應用課程在提出方案的參考對象、作為L3實作課程的實際創作或創業的實驗空間,期待各課程在這裡可以撞擊出更多火花,並繼續將更大的社會實境作為校外延伸場域,以達到我們希望的「孵化」意義。
城鄉所素以市民參與社區經營為核心價值。其校內空間緊鄰公館圓環,教學空間結合研究生研究室、彈性大教室、地下設計基地等非典型空間。本場地為臺大城鄉所管理,上課教室除課程使用外,學生可隨時進入使用、研討、製作作品等,特定活動舉辦場地使用向系上申請預借空間,但學生討論可隨時使用未上課教室。提供專題研討、學生討論、教師交流活動、學生交流活動空間。
本空間長期供食養農創課群師生使用,計畫秘書處行政空間與本棟一樓。
由本校前學術副校長陳良基主導的臺大創新設計學院 (NTU Stanley Wang D-School)於 2015 年 9 月正式授課,教學空間在 2016 年啟用。該院為理工科技出發的跨域創新教學課群,將與本課群進行課程研發及教學合作,包括學生團隊之產品開發、實例模擬、成果展出等。部分空間可做為創意發想、討論激盪的小型實驗空間。
本空間長期供食養農創課群師生使用。
坪林位於翡翠水庫上游、臺北與宜蘭交界,是北臺灣歷史悠久的重要茶鄉。然而八○年代後,水源保護區的設立、雪隧開通……坪林逐漸面臨地方經濟沒落與人口流失的雙重困境。近年來,已有臺大師生透過學校實習課深入場域,與地方茶農及居民互動,創發茶品牌、舉辦深度旅遊等,並同時關注城鄉關係、學童課輔、氣候變遷等議題向度,期望融合茶園耕作與生態友善,發展成生態、生產、生活三者兼具的里山經濟。
場域未來可提供課程實作之可能議題如下:
N1. 經濟之養:經濟退縮,人口老化,氣候變遷的茶鄉,如何才能以生態友善的方式地域振興?
N2. 社會之養:水庫限制發展,雪隧帶走遊客商機導致城鄉移民,人口凋零,如何從社區培力的角度重新鏈結城鄉?
N3. 文化之養:從坪林獨特的文山包種茶,如何在阿公種茶,阿媽採茶,阿伯買茶的銀髮文化之外,改變年輕人的咖啡及罐裝茶飲習慣,重建青年茶文化。以及採茶相褒歌等音樂文化發揚。
氣候變遷議題實作(一):坪林
1度C |
105-2 | L3 |
氣候變遷議題實作(二):坪林自然酷 | 106-1 | L3 |
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 | 105-2 | L3 |
南萬華是臺北歷史的起點,隨著城市經濟中心往東轉移以及產業遷徙,面臨街區衰頹、人口老化等課題。將來捷運萬大線會在此設站,其引發的都更效應更為社區帶來新的衝突與挑戰。 2013年,臺大城鄉所實習課進入此場域,連結在地行動者與居民,共同舉辦了拾光市集、社區報工作坊等活動。此外,也成立「東園好窩」與「方方屋」作為深蹲據點,讓各路夥伴能長期關注該區發展。目前與「東園社規工作室」合作經營場域、與南萬華社區與健康中心建立夥伴關係,有助公部門社會福利推動的行動研擬。
場域未來可提供課程實作之可能議題如下:
N1經濟之養;參與式的社會企業經濟,地方創意產業與文史工作的在地營造,如何作為都市農業投入社區的地景保存與產業再造之作法?
N2社會之養:推動「生產性/療癒性地景」計畫,以社區共同廚房與屋頂菜園,串聯社區農產業、社區照護、以及長者園藝治療等實踐;
N3文化之養:釐清水文歷史脈絡,探討水、農耕、都市聚落形成的成因,培養在地說故事的能力,建立都市生活價值的教養、非掠奪式新城市發展模式。
臺灣都市與文學 | 105-2 | L1 |
文化、社會與自然 | 105-2 | L1 |
照護、住居與社區 | 105-2 | L2 |
紹興社區位於臺北市中心,是由戰後外省和城鄉移民構成的典型非正式居住聚落。 除了高齡化與社經弱勢等既有課題,2010年臺大校方欲收回此地 ,居民還同時面臨了嚴峻的迫遷困境。目前有學生組成蹲點團隊「紹興學程」,以自主培力或與課程合作的方式,推動社會住宅規劃、高齡居民照護等議題。長期拓展地方網絡,串聯課程可能資源。
場域未來可提供課程實作之可能議題如下:
N1經濟之養:討論高齡社區經濟的可能性,透過都市農耕田園、可食花園,農耕空間協同居民打造共耕、共食、永續的生活模式;
N2社會之養:思考未來新互助網絡的基礎,並發展在核心區的高齡社區,透過社群合作,獲得適足居住與生活支持的方法;
N3文化之養:由人類學觀察、調查報導的寫作,及在地故事的敘事,思考大歷史與小生命的耦合,認識生活與居住實踐的多元價值。
都市人類學 | 105-2 | L1 |
文化、社會與自然 | 105-2 | L1 |
照護、住居與社區 | 105-2 | L2 |
溪洲部落位於新店溪碧潭下游西岸,是都市裡少見的原住民部落。90年代後,臺北都會快速擴張,河岸公共綠地遂成為政府積極治理河岸的目標之一,而長期居於河畔的都市原住民便成為首當其衝的拆遷犧牲者。近年來,臺大、政大、輔大與淡江等許多大學師生陸續經由課程安排與社團活動進入場域,不只學習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價值,也協助溪洲部落爭取居住權以及關心後續移地重建議題。未來期望能延續校園與部落的緊密聯繫,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場域,重建人與自然的共存關係。
場域未來可提供課程實作之可能議題如下:
N1經濟之養:都市原住民面臨原鄉衰退、土地流失,都市工作收入不穩等問題,如何建構都巿原住民知識系統、從體力勞動轉移到創新服務的生養與創養;
N2社會之養:思考都巿重建社區組織的意義,規劃讓溪洲阿美族部落維持原住民居住、耕種與文化生活模式的具體實踐方案的最佳場域;
N3文化之養:阿美族獨特的採集農法,包括原鄉的野菜採集知識在地化,地方野菜綠食網絡知識庫,能否用作野菜農食文化發展都市原住民的新認同。
都市人類學 | 105-2 | L1 |
文化、社會與自然 | 105-2 | L1 |
環境政治與政策專題 | 105-2 | L1 |
位於桃園市東部山邊,因為老街與自然環境豐富,在城鄉發展以觀光為發展定位,也因觀光而造成傳統如何維護、傳承與延續的迫切議題。木藝是大溪百年的重要文化資產,與居民的生活、習俗、信仰等環環緊扣,另外,大溪農產業豐富是鄰近台北大都會的農業產區,稻米、農作、水果、花卉都有其與地理環境與文化的關聯,有豐富食農教育題材。
本校接觸的據點是在地的至善高中,該校近年明顯朝向具有食養精神的教育變革,不論理念、生源、設備,都具有長期合作的潛力。
場域未來可提供課程實作之可能議題如下:
N1經濟之養:大溪至善高中105學年度開始農業行銷科招生,連結社區農與休閒產業以及家具木工科,場域有實作工廠以及周遭農業社區連結,可提供傳統產業、創新創業等課程使用;
N2社會之養:大溪推動社區營造二十年,文化、觀光、體育、社福等組織林立,可提供思考組織間的特色與資源,並能與社區行動的地方頭人有所討論甚至合作;
N3文化之養:位處城鄉交界的至善高中在大溪已有四十多年,校內生態環境以及類基的地方文化連結資源豐富,尤其是鄰近復興山區,原住民學生比例較多、新住民與城鄉移民的比例高,很適合結合本校社會學課程進入。
自煮巴士工作坊 | 105-2 | L3 |
影像戰鬥營 | 105-2 | L3 |
大橋頭場域位於臺北橋以北的大同區,保有保有清領與日治時期的建築特色,例如蜿蜒巷弄、低矮平房,鄰里居民關係密切。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停滯,獨居老人的照護、老舊建物閒置空間、在地產業凋零、高風險家庭等議題逐漸浮現。本計畫未來將與在地社造團隊如淡江建築系的「大橋工舍」合作。
場域未來可提供課程實作之可能議題如下:
N1經濟之養:過去因米食興盛,米中盤商林立,但現存唯一一家即將離開,可思考在地產業轉型問題,如何將米食結合展售方式並融入社區。結合各團隊資源,引入參與式的社會企業概念,發展社區、歷史、產業三者結合的可行性;
N2社會之養:思考如何串聯起互助網絡,以社區照護、課輔與社區參與方式,獲得足夠的動力支持生活與居住的改善與共同議題的討論、規劃能力;
N3文化之養:了解地方歷史,探討社區歷史、人物與產業的故事,培養導覽與分享的能力,對社區具有更高的理解與凝聚力,進一步培養對於在地實踐更為多元的可能性。
106學年度以工作坊方式先行 |
第二期計畫,我們定位為「食養城市・人文農創2.0」不僅維持既有成果,更善用第一期成形的系統與網絡平台,進一步梳理過去經驗的產出,並將之反饋到課程設計上,以實作導向協助師生將課程產出成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成果」(Social product),諸如在課程影像紀錄由於氣候變遷議題實作的起頭,我們決定拍攝一部三年的教育改革紀錄片,留下食養農創在這三年實驗性計畫對臺灣大學師生的衝擊,同時紀錄場域在這些年來的變化。
或者,在計畫進行途中吸收各新創團體與社會企業實業家的經驗,並開設專門課程鼓勵修課學生以實踐為主軸,思索自己感興趣的社會議題並研擬創業及解決方案,讓校園內部積累的人文力量得以擴散至校外,使教育得在應用與實作之間形成默契。換言之,第二期的「食養城市・人文農創2.0」主打的便是擁有「社會影響力的成果」(Social product),並透過師生與社區之間的共同努力將本計畫打造為臺灣大學甚至人文社會學科的新品牌。而且必定還能激發更加火花,朝向人社教育革命的路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