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劃人文地景,筐「仔」漁村聚落產業,
「寮」動綠色海洋。
「蚵」劃人文地景,筐「仔」漁村聚落產業,
「寮」動綠色海洋。
國立高雄大學(以下簡稱本校)設立於公元2000年,肩負培育菁英人才、均衡南北教育之發展、提升南部地區人文及藝術水準以促進社會多元化、配合政府產業政策及協助產業轉型等使命。本校以「結合教學研究與產業發展,重視人文素養與科技創新、培育精英人才之特色優質大學」為發展定位。
因應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重塑高雄蚵仔寮漁村聚落綠色海洋人文地景」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以「跨域共創」為主題,以本校鄰近的蚵仔寮為出發點,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地域特色以及當前社會對健康低碳生活模式與環境保育的訴求,以新的知識、觀念和技術,重新活絡在地的海洋文化,尋找傳統在地生活智慧與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的新結合。透過產學合作模式,為教育提供學習的平台,期待加強學生對地方的人文關懷,培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實自我核心價值。
高雄蚵仔寮漁村聚落人文地景的重塑,呈現我們對於漁村未來發展願景的想像。台灣沿海漁村是台灣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一種構成,人文地景的重塑,必須建構在對自身文化底蘊深層的了解下,結合地方新文化認同,創造出新的意義與價值。綠色海洋則代表漁村生活在面對巨大環境變遷中,尋求永續經營的一種生活展開方式。本計畫企圖將新知識能力及關鍵技術導入台灣社會底層,重新連結地方社區動力,促進產業及觀光發展,共同面對台灣社會發展的困境與瓶頸。
本計畫優勢在於:1.地緣關係、2.校方多面向資源的整合運用、3.高雄市政府的關注。
高雄大學因為地緣的關係,與北高雄特別是臨海各鄉鎮一直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進而對在地自然景觀及人文生活空間進行深度的關懷。具體的行動,包括2008年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投入高雄景觀綱要計畫的研擬,其中,針對蚵仔寮作為高雄沿海生活的一種類型,提出了人文生態資源的調研及發展構想的建議。2012年本校人文學院與管理學院投入參與青年創意滅飛大賽,以蚵仔寮的閒置空間為對象,提出社區參與型活化計畫。這些成果構成了本計畫進行蚵仔寮人文地景重塑以及地方活化最關鍵的先備基礎。
本校致力於透過多面向的資源整合應用,推動各個協力計畫的進行。特別是結合各系所跨領域的特色發展計畫,如管理學院的「服務與智慧型創新創業學分學程」、人文社會科學院與管理學院的「人文與商管學程」等等,無不都是建立資源共享平台及建構校內外教學支持體系,共創加值。本計畫就是在學校的指導下,以副校長為核心,引導各學院教師學生投入地方發展的具象化。
近來,高雄市政府在蚵仔寮地區挹注不少經費,顯見蚵仔寮地區的漁港、漁市場有其重新改造或開發的契機。本校在高雄市政府提供蚵仔寮硬體建設的配合下,期以學術專業的力量,營造下世代海洋生活產業的新視野與模式,以新的經濟模型,引導地方在軟硬體上的轉型,不但打造新的人文地景,也創造地方生活產業活化的新契機。
計畫之定位與特色規劃
計畫之資源整合
計畫之執行與督導
計畫之執行與督導
計畫之資源整合
協助計畫之擬定與撰寫
負責分項計畫之規劃與執行
協助計畫活動之實施
負責分項計畫之規劃與執行
協助計畫活動之實施
協助計畫之擬定與撰寫
負責分項計畫之規劃與執行
協助計畫活動之實施
協助計畫之擬定與撰寫
負責分項計畫之規劃與執行
協助計畫活動之實施
協助計畫之擬定與撰寫
負責分項計畫之規劃與執行
協助計畫活動之實施
協助計畫之擬定與撰寫
負責分項計畫之規劃與執行
協助計畫活動之實施
利用實作模擬場域來設計三個層級課程目標,進行跨域共創課程之說明:
(1)層級一課程:田野調查實務-蚵仔寮的漁文故事。
i 跨域合作機制-邀請業師進行講座:田野調查與訪談方法與實務(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高雄大學通識中心 謝濬澤兼任教師。
ii學生自主提案-讓學生自行對漁船、漁會、拍賣官、魚市、中盤、大盤買家、零售店家……等進行個別訪談,其大致分類為:
iii與在地結合: 期末分組提案競賽預計邀請漁會或蚵仔寮在地
(2)層級二課程:低碳居住環境數位設計特論。
本課程經由一系列設計活動,讓學生能藉由動手做的互動式學習,由實作中體驗該如何獲得比較正確的設計。辨識相關技術的潛力,提出對建築設計實務改善的具體作為,逐步建立其本身對於低碳居住環境規劃設計的數位模擬及評估能力。課程目標如下:
(a) 由社區規劃師帶領層級二學生進入實作場域進行訪談與紀錄。讓在地居民以參與式設計方式自主提案。
(b) 由建築師帶領所有層級二學生進入實作場域進行實測,讓學生瞭解建築物造型對空間設計的影響。
(c) 由木作師傅帶領學生實際施作現場,施作過程與居民充分溝通互動。
(d) 引導學生以實務演練的方法來體驗低碳永續設計技術的知識與限制。
(3)層級三:工作營
「Maker」中文稱作「創客」,是當代潮流趨勢中最被熱烈討論的一環,同時也被視為是啟動未來創新的重要角色。從過去單向「想」的學習模式,欠缺「實作」的學校課程,到今日創意創新成為競爭主體的時代來到,翻轉了傳統觀念。本活動因為連結了「想」與「做」的過程,有助於協助蚵仔寮的相關議題找到答案並解決問題,更可能誘發新的創意與商業模式。社會與文化界亟需創意加值來強化競爭力的內涵,而透過創客的自主創新,將可能為蚵仔寮帶來新的未來。
活動成員涵蓋目前兩院五系之課程學員。組成份子由這次上課的所有班級學生混搭成異質性團隊。團隊由不同背景、專長各異的成員所組成 (可由主辦單位代為編組。團隊成員將即時的想法進行交流碰撞、一起進行設計、解決問題,鼓勵參與人員即興的發揮。引入在地社群組織的互動參與,讓學生們學會思考,學會分享,更學會動手自己創造。
活動主題將扣合人文價值、漁港經濟、實作公共空間地景三大主軸。期待透過「創客漁」活動,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與蚵仔寮社區漁民共創達成計畫的KPI指標,最終所有創客漁成員會將繪本/草圖/商業模式等發表出來,邀請地方相關單位來當評審給意見。
預期的學生作品成果為何?
本計畫之創新模式在於實作模擬場域的設計與建置,規劃目標與改造空間需求在於整頓蚵仔寮魚市場2樓的閒置空間、再造漁港步道,以及老屋的再生,其模式歸納如下表:
代號 | 既有 | 實作空間規劃 | 規劃目標 | 改造空間需求 |
建置點一 | 魚市場2F
閒置空間 |
文物館與辦公空間 | 1.文化地景、聚落空間與漁港產業文化多元性的靜態展示館 | 木作牆隔間。玻璃展示櫃。電腦及其周邊配備、投影單槍、投影用布幕。 |
2.蚵仔寮工作營討論據點
3.文化工作者辦公室 |
木作櫃、木作椅等家具。 | |||
4.露臺展望平台 | 木作地板。 | |||
建置點二 | 漁港步道 | 漁港步道再造 | 1.漁民工作與生活互動式展示步道
2.文化地景與海洋經濟活動之動態展示間 |
木作收納與木作工作檯。
木作供休憩用倚靠扶手。 |
3.觀光客之觀景與遊憩平台/公共藝術 | 木作平台/裝置藝術 | |||
建置點三 | 老屋 | 老屋再生 | 1.聚落空間與生活文化的實體展示 | 清潔、廢棄物搬運。輕質鋁合金支架,木作地板。 |
2.傳統建築修復技術的傳承 | 木作隔間牆、木屋架,屋瓦翻新。木作展示櫃與木作家具。 | |||
3.綠色海洋新世代的構成 |
實作場域一為漁市交易市場2樓閒置空間,在此設置具備在地文化與教學的文物展示館及打造辦公空間(如蚵仔寮工作營討論之據點和文化工作者辦公室),有效利用閒置空間,加強宣導及推廣當地人文。文物展示內容包括蚵仔寮漁港歷史、產業特色、在地文化地景、聚落空間與微電影紀錄片等相關服務與諮詢。2樓外圍的步道走廊也會放置圖文故事繪本(多國語言)及文化地景景點圖,牆壁進行相關圖文解說之設計等。
2樓文物館室內空間開放民眾導覽,展示海洋相關歷史演變,海洋在地漁村聚落特有文化之形成,走廊可俯瞰整個漁市交易情形,配合牆壁上的圖文資訊,了解到海洋其獨特的語言(如漁市交易術語)。利用課程讓學生和地方文史工作者互動,激勵出低碳環境與創新思考之設計方案,並藉由設計空間讓學生實際參與施工過程。
海洋文化 | 105-2學期 | 層級一 |
創意思考與管理專題 | 105-2學期 | 層級二 |
文化地景 | 106-1學期 | 層級一 |
低碳居住環境數位設計特論 | 106-1學期 | 層級二 |
工作營 | 層級三 |
實作場域二為漁港步道,預計用作漁民工作與生活互動式展示步道和文化地景與海洋經濟活動之動態展示空間,將現有步道重新規劃,使漁民可以停泊船隻且自由使用,並建置觀光客之觀景與遊憩平台。利用一些與蚵仔寮相關的元素,在步道沿途擺設公共裝置藝術。
利用田野調查實際走訪與觀察紀錄漁港邊的漁民生活。
都市設計概論 | 105-2學期 | 層級二 |
田野調查實務-蚵仔寮的漁文故事 | 106-1學期 | 層級二 |
高雄發展史 | 106-1學期 | 層級一 |
工作營 | 層級三 |
實作場域三為張家古厝(老屋),幾經拜訪後,尊重屋主古厝內之祖先牌位不予更動,並與當地居民溝通可改造處,如閒置倉庫修繕作為文物展示區,擺放舊式衣物、漁網、魚筌、風螺等有時代意義的代表性物件作為社區記憶傳承和特色導覽。
與都發局清淨家園社區營造計畫合作,讓學生與當地居民以社區參與方式改善空間,讓改善區域作為特色地景,而在整理和修繕建築物的過程,可作為傳承在地文化與建築物工法的活教材。古厝再造後,可以輔導漁港產業進駐,透過業界專業知識及能力,促進產學合一。居民可透過活動過程傳達在地訴求,學生亦可透過社區訪談來了解與關懷在地文化生活。具有社區共同記憶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後,期望能作為社區示範之其一,活化當地脈絡,進而提升社會價值,吸引更多人來為社區服務,達到永續經營。
環境倫理與人文關懷 | 106-1學期 | 層級一 |
低碳居住環境數位設計特論 | 106-1學期 | 層級二 |
工作營 | 層級三 |
未來願景:
透過在地實踐聯盟,將高雄大學綠色大學城的資源延伸到蚵仔寮漁港,以漁港和漁獲為基礎,引進各相關產業,從漁獲、漁產加工、包裝、運輸,推動慢魚運動,並結合文創產業,建立並帶動北高雄之綠色觀光國際漁港的整體發展!
本計畫提供學生創新跨領域的群組課程,以激盪出跨界、跨領域的多元化知識與技能整合,協助學生體驗自身在知識保存、傳承、創新方面的角色演變。透過地方文化生活圈概念,以蚵仔寮地區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作為文化與創意的觸媒,以創新的方式活化傳統漁業、地方產業及閒置空間。希冀藉由三層級跨域共創課程的建構,培育學生跨領域對話的基本認知、觀念、知識與技術及跳脫領域的思考模式,磨練自主性跨領域學習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社群組織的參與和行動,以及強化學生對地方關懷的認同感以及維護社區環境的使命感。
在環境保育的架構下,本計畫期望能帶動蚵仔寮的綠色海洋經濟,其中「漁園經濟」是一種將漁撈捕獲結合知識科技、文化工業與觀光休閒的新產業模式。
漁村究竟有沒有可能往漁莊的方向發展,也是本計畫著墨的願景之一。現代莊園經濟發展可以提供一個與消費者互動交流的平台,藉由切入消費者生活的不同需求,改變產業與消費者的關係。漁業莊園從單一的漁業捕撈(養殖)向一個更加系統化的多功能有機體演變,其中包括以漁業捕撈為基礎的漁業副產品加工、推廣自然生態景觀的觀光休閒、依託於優質環態的旅遊度假、健康生活方式和文化內涵的交流平台。
回歸本體,「重塑高雄蚵仔寮漁村聚落綠色海洋人文地景」整合了本校人文社會、經濟產業及建築都市規畫等重要不同學系,企圖透過產官學研發投入社會困境改善,在保存台灣豐富多元人文地景及其社會期望下,振興地方社區發展,以實現教育核心價值為己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