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方案學習課程將學生帶入社區,
以醫療專業、人文社會與管理創新思維作為基礎,
訓練學生以跨領域合作的方式提出社區健康促進的實作方案。
透過方案學習課程將學生帶入社區,
以醫療專業、人文社會與管理創新思維作為基礎,
訓練學生以跨領域合作的方式提出社區健康促進的實作方案。
本計畫為臺北醫學大學專業系所如醫文所、醫學系、醫管系、高健管系與通識教育的跨領域合作。臺北醫學大學秉持著「醫學始終來自於人性,醫學關心的是人本身」的精神教育學子,其中醫文所長期投入跨領域教學與研究,發展具有國際視野的社會實踐學問,並支援本校通識教育中心與專業系所進行多種人文課程搭配。醫學系配合醫學教育的課程設計許多主軸,並輔以縱向的人文教學、問題導向學習及臨床技能教學,並實施跨學系整合性團隊學習課程、自選臨床教學課程、醫師科學家與國際交換實習。醫管系則積極培養醫療機構中管理與實務兼備之高級領導人才。臺灣面對高齡與少子化衝擊,高健管系結合不同領域師資並設計多元豐富之課程,旨在培養具備專業知識技能、人文藝術素養、服務熱忱、具國際觀及創新應變之高齡照護管理專才。除了與以上專業系所的合作,本計畫亦積極邀請更多專業學系加入。
本計畫預計發展的跨域共創主題為「社區健康促進的新解方:人文社會x健康管理 + 黑客松x參與式預算」,其目標在於將醫護專業的學生透過各式的創新課程帶入實際社區,藉由人文社會與管理的兩方面思維作為基礎,訓練學生提出社區健康促進的實作方案。隨著臺灣人口型態與社會產業的轉型與醫療資源分配制度的改變,需加強醫療分級制,而其成敗之關鍵為社區健康促進或社區醫療網的發展是否健全,本計畫旨在訓練學生面對這樣的挑戰並且提出新解方。因此,我們期望透過結合人文社會、醫療護理、管理創新等學科的特長,設計跨領域的課程與實作,讓學生透過試著解決問題的實作課程的設計,共創與活化解決基層醫療的問題,也期待這個課程,能夠讓對基層醫療熱情的學生,藉此了解基層醫療現況,未來畢業後能投入地方基層醫療的改善。
臺北醫學大學向來重視並致力於培育兼具人文關懷、社會服務熱忱與國際觀的醫事專業人才,加上有三個社區醫院的預防醫學暨社區醫學部,在執行健康促進與建置社區醫療網絡方面可說是已有長期經營。
過去幾年本校致力於推動教學彈性化,藉由鼓勵跨領域整合課程與寒暑期課程與自主學習工作坊等方式讓教學更活化也更彈性。因此在執行此計畫時擁有行政單位、各專業系所與通識教育中心過往合作經驗與齊心支持的優勢;在校外場域的部份,除了有本校醫院的社區醫療經驗,亦有校友協力和醫文所長期經營的場域,也讓這個計畫在執行方面更有優勢。
確立計畫方向、執行策略及督導計畫執行
協調跨部門事務與跨系所課務
開設層級一與層級二課程、協調本計畫在暖暖社區校外業師溝通事宜
開設層級一與層級二課程、北投社區醫學資源聯繫、建立共同學
開設層級二課程,協助醫文所與醫學系、醫管系、高健管系聯繫事項
開設層級一與層級二課程,協助醫文所與醫學系、醫管系、高健管系聯繫事項
開設層級三課程,協調計畫各層級課程和活動以及相關對內/外溝通事
協助專案式課程執行、協助健康促進創意提案競賽的規劃與執行
協助社會場域實作進行、計畫記錄與宣傳
本計畫「跨域共創課程」以真實世界問題解決導向,推動基層醫療的營運組織創新,規劃建立三層級的合作學習路徑。
層級一:
以融入式教學方式置入醫學、醫管、高健管系的一二年級的系所專業課程中。
層級一至層級二之間將設置檢核:生醫黑客松
層級二:
提供「社區場域實作」與「專案式課程(project-based)」課程群,進入校外場域學習。其中,北投社區醫療為仿效對象,基隆暖暖社區為觀察需求、發展方案之對象。
層級二至層級三之間將設置檢核:參與式預算工作坊、方案學習成果競賽、健康促進創意提案競賽。
層級三:
課程將讓教師團隊以經營成長社群的方式進行參與式預算提案陪伴,輔導學生團隊執行專案試營運。
層級一特色課程:「生醫黑客松」
此為醫管系大四必修課「醫務管理專題討論」課程的先導課程,利用兩天半51小時的時間,透過密集訓練,讓同學們籌組團隊、形成提案、發表提案。
層級二特色課程:「社會醫學概論」
此為醫學系必修課程,社會醫學旨在研究社會因素對健康、疾病以及醫療的影響,期能從中找出建構健康社會之道,本課程除基礎閱讀與課程外,主要透過各種課程活動的設計,提供體驗學習機會,以了解並反思醫學的社會層面。
層級三特色課程:「基層醫療改善專案實作」
本課程為新開課程,主要目的在透過課程協助同學提案的執行。課程執行方式較為彈性,執行上包括三個部分:每月進度報告、結案發表,除授課教師外,亦有包括業界專家、當地組織工作者參與。各團隊在執行過程中若有問題,也可以預定時間與教師及各專家討論,必要時教師及各專家提供協助,以確保專案的執行,期末時學生應就執行情況進行公開的發表,以此向各界說明執行的情況。
預期學生作品成果
校內模擬場域:教研大樓3002教室(開放教室)為可自由變化的學習場域,可讓學生於課堂與課間小組討論。
校外實作場域:北投社區、暖暖社區(包含預計改建為在地場域的警察宿舍)。以北投社區作為觀察學習與跨校系、跨領域交流之場域,以暖暖社區為一個實踐基地,並讓學生提出對於該社區健康促進議題的解方。
無
高齡者教育與多媒體應用 | 105 | 層級一 |
生態社區營造 | 105 | 層級二 |
社區健康促進工作坊 | 105 | 層級二 |
無
高齡者教育與多媒體應用 | 105 | 層級一 |
社區健康促進工作坊 | 105 | 層級二 |
社會醫學概論 | 106 | 層級二 |
無
高齡者教育與多媒體應用 | 105 | 層級一 |
基層醫療改善專案實作 | 106 | 層級三 |
本計畫課程設計以「授課內容、評分要求、活動規劃」三個機制,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在場域發生。在此過程中,學生為了完成課程要求,必須固定、長期與社區中的利害關係人有所互動。此外,本計畫在層級一至三的課程設計,讓學生以依序「認識分析」→「問題解決」場域→「提案執行」目標成果,因此,可期望學生能獲得循序漸進的三種成效。最後,本計畫將以三層次的課程成果作為與社區具體接軌的機制,例如:社區醫療基層資源的調查評估,以「里」為單位在里民會議舉辦「成果發表會」、經過住民會議與實體投票之後,課程的影音媒介可作為基層醫療創新的「推廣」。同時,在執行本計畫的期間,各種活動的對外宣傳也可捲動更多的場域、單位加入合作,更可擴大本計畫的社會影響力。
就第一層而言,主要目的在於讓同學能夠運用概念以認識、分析場域。本部分的課程,在形式的設計上除了講授外,也搭配了場域參與觀察、討論,由此讓同學同時接觸理論概念並了解實際現象。同時,選修本層次課程的同學,也可參與黑客松工作坊,由此確保社會調查能進一步形成社會創新提案。課程期末時皆會以公開形式發表同學的調查報告。
第二層旨在使參與學生能針對社會分析提出解決方案,課程進行的地點除了教室外,也包括田野的實地上課。在此層次,以審議式民主的工作坊及創業競賽作為本層次執行之成果。所謂「審議式民主工作坊」,主要是指參與評審者,除了課程教師、專業講師外,更加入了當地社區組織的專業講師、當地民眾。
課程教師與專業講師旨在維持報告的深入與專業,而社區組織的專業人士、當地民眾則確保社會創新提案真正切合於當地脈絡。一方面,這些在地講師能夠讓學生之提案更合於當地的脈絡;二方面,在地講師也可提供本身經驗甚至人脈,讓同學們的提案在日後實際進行時能順利推動。
第三層則透過專案陪伴課程來紀錄與輔導學生執行情況。專案陪伴課程主要透過與專業人士的定期討論,確保專案執行的品質。此部分除了專家意見外,也強調公民參與:在地的一般民眾如何評價學生的專案。此外,學生執行過程中的募資、宣傳、推廣與其他組織連結等活動執行情況,會透過學生的影像紀錄、定期討論加以評估。結案後的影像等紀錄也會公開讓各方評價。